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影】海底總動員I:Finding Nemo
颱風天連假,在家趕電影進度,恨不得有兩倍的時間讓我啃完所有想看的影片;雖然每次都這樣盼望,但後來總證明我寧可給一部電影更多時間沉澱,所以一天至多也只能看兩部。
最近海底總動員II:多莉去哪兒甫上映,大家抱著兒時記趣的心態等不及地衝往電影院懷念
,我卻因為從沒看過海底總動員,只知道裡頭有一隻小丑魚叫做Nemo,決定趁大家紛紛被掀起回憶的時刻從頭看第一集。
皮克斯的動畫電影總是如此賣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故事意涵總是一層中還有另一層,是顆洋蔥。看似輕鬆冒險的劇情,實際上卻會讓大人看得鼻酸。海底總動員也是這樣的一部片,最外層的故事結構是小丑魚爸爸尋找被人類捕獲的冒險歷程,有點年紀後再看這部才發現最令我感動的是弦外之音的親子議題:信任孩子的能力與保護它不受社會險惡傷害,之間的平衡拿捏。
Nemo是四百個兄弟姊妹裡唯一倖存的一顆卵,當Marlin和Coral興高采烈的搬新家等待孩子出生時,卻遇到鯊魚的襲擊,被打傷的Marlin醒來時只找到一顆有裂縫的卵,讓Nemo出生後有一邊的鰭較小,叫做Lucky Fin。從他還沒出生時,爸爸就對自己許下承諾,絕對不會讓任何事情發生在他身上,(Never let anything happen on you)但是擔心險惡大海、擔心鯊魚、擔心Nemo還沒準備好面對這世界,終究會讓事情往反方向走。
多莉說的一句話(Nothing happened on him means he did nothing.)、海龜叔叔的親子教育觀(海龜在沙灘產卵,小海龜孵化後必須自己重返大海的懷抱,尋找自己的家人),讓爸爸瞬間被點醒:如果不放手讓孩子去面對,他永遠都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
孩子不會永遠是臂彎裡的小嬰兒,但爸媽永遠都認為孩子經歷得沒有自己多,害怕危險降臨在他們身上,可誰又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
看完電影後窗外天色微暗,微雨的傍晚走出家門到附近覓食,綠燈橫越斑馬線時,街上人手一把傘,摩肩擦踵地從旁經過,我的腦海裡浮現影片裡的藍色海洋,撐著傘的人們就像那片水母海,一上一下地,悠遊於這場雨裡。我們彼此盡量不碰觸,因為身上帶刺,誰靠近就要被螫得一身傷。
這危機四伏的人類世界,比海洋更可怕,我們無法一眼就看出誰是鯊魚誰是多莉,誰是把你撕吞入腹的天敵,誰又是陪妳到最後的另一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王牌冤家》終於結束的起點:關於釋然
“Blessed are the forgetful, for they get the better even of their blunders.” 本片已列為個人最鍾愛的前幾名電影,數年前第一次看的時候,還無法意會其中的意境,看第二次時,無法理解「明明知道結果卻...
-
第一次看《藍色大門》,大概是國中升高中的時候吧。那時,世界離我還很遙遠,尚未想過十七歲的日子,原來就如電影中的元素一樣簡單:操場、書桌、教室、腳踏車;體育課、單字、考卷、升旗典禮。人生過了十幾二十年,那時候的記憶卻總是鮮明如昨日,像被夏日陽光曬得炙熱發燙後,就永遠不會失...
-
花神咖啡館原本是在法國巴黎的一間年代悠久、知名咖啡館,在電影裡卻是一首歌,跟咖啡館完全沒關。剛開始看時,會覺得畫面跳得很快,又不斷跳躍在兩個不同時代的主角之間,難以一時之間看懂脈絡,但隨著劇情推進,真相也漸漸顯現出來,不得不驚嘆導演的手法以及剪接的精妙。這部片是我在2014年的...
-
本文同步刊登於ViewMovie 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其實一直以來都很期待觀賞歐語系電影,總覺得在受到好萊塢、美式劇情片的長久麻痺之後,歐語系電影總是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觀影體驗。例如前幾年的《花神咖啡館》、《寂寞拍賣師》,甚至再久一點的《里斯本夜車》、《悄悄告訴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