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影】拆彈少年:每一秒,都可能是結局




生命最難捱的,其實不是面對死亡的絕望恐懼,
而是終於明白,我們生存的地方原來才是地獄。

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戰爭,從以前就是電影不可或缺的敘事題材之一,過往看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二戰主題電影首推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而這次看的「拆彈少年」 (Land of Mine ),同樣也是以二戰作為故事背景,主要卻是琢磨在德國戰敗後,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另一場心理戰。

看不到戰場上轟轟烈烈的殺戮片段,也沒有戰爭情節常刻劃的同袍革命情誼,但必須誠實地說,這部片所營造的氣氛,其實卻更容易貼近觀眾的情緒。

幾名少年戰俘,前途大好前程,卻因為生於德國,生於這時代,而不得不背負起一份甚至不屬於自己的錯誤:那些被埋在丹麥西部海灘上的地雷,既然肇因於德國,就得由德國人來清理,甚至用命來償還。

排除地雷不是一件大掃除般的簡單小事,一個不小心,輕則殘廢、重則屍骨無存;對於生命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年來說,還有什麼是比隨時都得面對死亡更來得更恐懼的事?



單純看本片的情節鋪陳,的確不難預測故事結尾走向,簡單地說就是士官長和這群德國少年距離的拉近,以及不忍心看著年輕孩子受苦的矛盾掙扎,然而可看性高便是因為片中的幾個重要爆點與轉折,皆來自於地雷本身就具備的「不可測性」。

隨著少年顫抖的雙手、充滿恐懼的眼神、慌亂無措的神情,我們不知不覺身歷其境,害怕下一個隨著地雷爆裂的就是自己,這無形中增加了情節鋪陳中的緊湊程度,令觀影的群眾也為之心驚膽顫。



在大時代、大環境下,很多習以為常的畫面,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最奢侈的幸福,例如想要找女朋友、想要吃媽媽做的菜、想要回家作工...,很樸實很平淡,卻是這麼遙不可及,然而身處絕望深井的時候,除了抬頭遙望夜空中的星星以外,還能有什麼支撐你活下去的動力。

在本片結尾,或許是為了給予人性留下一點光輝,士官長最後仍舊用盡方法把倖存的4位少年(其餘的都沒能倖免於地雷的威脅之中,甚至包括士官長的那隻好狗狗)送回德國,他答應過,只要把那篇海灘上的地雷清完,就可以送他們平安回家。

可是在歷史故事中,真有這麼溫馨的結局嗎?其實你知道的,電影演得再怎麼殘忍,有時候甚至不足以描繪出現實中殘酷面的萬分之一,當年那些被押去清地雷的少年們,有誰又真的回到家鄉過呢?

其實電影裡的每一個片段,也都可以視為一個可能的結局:因為每一天的排雷任務,對裏頭每個角色來說,都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幕。而反觀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無常?我們看不到自己生命的盡頭,只是戰戰競競地活在當下,我們只能不斷往前踩出下一步,並祈禱不會踩到地雷。也許哪一天運氣不巧,意外比明天還早降臨,那屬於我們的那部自傳電影,也就只能倉促結尾。


看完本片,搜尋到在台灣金門,其實也有這樣的排雷大隊:「自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為阻共軍登島,軍方在金門、烈嶼、大膽、二膽等島上,約埋下10萬枚各型地雷,以保護島上軍民安全,因此當年金門即有「軍人多、地雷多」說法。」(節錄自蘋果日報) 


原來一直要到2013年6月,金門近十萬枚的地雷才終於清除完畢,而負責排除地雷的大隊,每天也都是這樣抱著「是生命最後一天」的心情在工作。生於戰後和平年代的人們,或許難以想像生命隨時有可能消逝的感覺是什麼了吧。




電影散場後,我回到家,試著回想我腦海中對於電影最後停留的那格畫面是什麼,我想起了雙胞胎少年的背影。究竟要有多深沉的痛與絕望,才能讓一個人決定離開這個世界?結束生命一定就是膽小或懦弱的形容詞嗎?不,我在少年身上看到的是誰也不能動搖的決心,那份勇氣,雖然道德上不該用值得稱頌來形容,卻無疑在我心頭烙下一行痕跡。



生命最難捱的,其實不是面對死亡的絕望恐懼,
而是終於明白,我們生存的地方原來才是地獄。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 《Imagine》John Lennon


補充資料:

1. 《拆彈少年》改編自真實歷史。這段要求德國少年協助拆除丹麥境內的掃雷行動被史學家視為丹麥犯過最嚴重的戰爭錯誤。而當時的日內瓦公約第32條明定:「禁止將戰俘用於不健康或危險的工作。」


2. 2012年,禁止地雷公約締約國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宣布丹麥成為安全無地雷國家。二戰時期德國為阻擋盟軍埋下的150多萬顆地雷,丹麥直到2012年7月才把這些地雷全數清除。


來源:Yahoo 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王牌冤家》終於結束的起點:關於釋然

“Blessed are the forgetful, for they get the better even of their blunders.” 本片已列為個人最鍾愛的前幾名電影,數年前第一次看的時候,還無法意會其中的意境,看第二次時,無法理解「明明知道結果卻...